今天(11月6號)下午去住建部中國城市設計研究院參加《智慧社區(qū)工程應用研究》研討會。并做”智能傳感器讓社區(qū)更智慧”的主題演講。參加研討會的人數并不多,但基本上都不認識。因為,我可能是個外行“闖”新的領域,兩眼一抹黑,有點無所事從,但是我還是講傳感器,物聯網,智慧城市,智能制造。
智慧社區(qū)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,北京朝陽區(qū)竹竿社區(qū),僅僅做了一個有益的嘗試。從社區(qū)黨委書記鄭書記的介紹中,可以看到其中的問題,矛盾及復雜性。所以,我認為必須要從軟件和硬件相結合,技術手段和管理制度相結合,線上和線下相結合,社區(qū)管理和物業(yè)管理相結合,政府支持和企業(yè)服務相結合。智慧社區(qū),未來必須要做,而且要做好的一件大事。
通過朱爾茂老師,認識了林潤泉研究員,感覺老先生的學習精神很好,年輕時學冷暖通風,1986年研究生畢業(yè)開始在建設部工作,20多年一直推進家庭4表合一的工作,取得了顯著的效果。60歲開始學習通信,繼而研究智慧城市。他對智慧城市的理解是三個層次,第一是數據源,包括人的數據和物的數據;第二是通信,互聯互通;第三是平臺系統,建模應用。目前從智慧社區(qū)抓起,推進智慧城市的發(fā)展,尤其是落地項目。
#2020.12.06.22:58 北京西苑酒店#
今天(11月7號)上午,由林總陪同到住建部科技司拜訪汪副司長,向領導匯報一下,我們智慧城市,智慧街區(qū),智慧園區(qū),智慧社區(qū)的基本情況和示范情況。沒想到剛介紹了兩個傳感器,汪司長馬上我讓停頓下來,叫來他們的兩位研究智慧城市cim的博士,師博士和紀博士,希望他們也一起了解一下,以便加強合作。
智慧城市需要的智能傳感器很多,怎么樣能夠做到適合于智慧城市的需求?怎么樣適合智慧城市的環(huán)境要求?安裝要求?防護要求?成本要求?維護要求?無線傳輸方式的選擇,能源消耗的計算,對每個傳感器來說都是一個不小課題。真正要設計并制作,而且方便安裝,使用并維護,是設計傳感器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。經過10年多的研制試用,西安中星測控公司已經完成了十幾種產品的設計制作和實用,開始在國內外廣泛應用。
依照下圖,我簡潔明了,向兩位博士及司長介紹了我們的各種傳感器的功能及原理。
我們現在的社會大多數人都愿意做”錢生錢“”的生意,愿意做系統平臺的生意,而不愿意做實體的硬件。所以就導致了我們現在的智慧城市建設,一大堆的公司做平臺,做系統,下面的數據大多數是虛擬的,甚至于說人工制造的,不好說是假的,來做演示用的。真正進入有基礎數據(包括人的數據及物的數據)的系統,平臺少之又少。工業(yè)互聯網,或者叫工業(yè)互聯網也是一樣。做實體做硬件太苦了,只有我們這些傻的沒辦法的人,才做實體,做制造,做硬件。
這些情況領導有的知道,有的不知道,有的知道了也認為重要??纯次覀兩磉叄@么多年所謂的獨角獸企業(yè),有多少是真正做實體,做實體制造的。你說怪還是不怪?比如下頭這個老人代步車,有些城市是禁止上路的,但在我們的首都北京,可以看到很多在跑,而且有些就停在自行車的位置上。是首都的政策好?還是首都的老人獨立性更強?
城市的地名反映了城市的歷史,來北京兩天,就在”溝”里和”河”里來回晃悠,有三里河,二里溝,不知道還有沒有四里坡,五道梁,六道崗。我回到了西安就到了“苑”(上林苑)頓然感覺幸福了很多???“苑”里的房子比”溝”里的房子要便宜很多。
不管是 溝里,河里,還是坡上,梁邊,在未來的智慧鄉(xiāng)村建設上,也需要智能傳感器。
#2020.12.07.16:15首都機場東航候機樓#